close

這是之前打零工上字幕做的一支影片逐字稿,

影片內容是公眾運動的記錄。

該場活動探討議題該如何去解構,

我們又會常犯哪些邏輯推論上的謬誤!

個人覺得滿有趣的。

想了解的朋友請繼續看下去囉~

---文長慎入分隔線---

各位學員大家好

我們課程要開始了請大家就座

提醒大家今天的課程

接下來就是分組上課時間

請大家上課的時候務必認真聽講

盡量避免隨意走動

我們有按照分組坐

請大家坐在那個組別之內

位置上面都有貼貼紙

麻煩大家注意一下

接下來的課程

我們邀請到東吳大學哲學系

的吳澤玫老師

我們歡迎老師

大家好我是吳澤玫

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基本上我是學哲學的

所以待會我會從哲學家

怎麼解構議題

來幫大家作點介紹

然後我這堂課不會只是

單純的上課

因為各位未來都是要帶討論的

所以我們會有一些問題

想要跟大家討論

我自己主修是倫理學跟政治哲學

先從2012年開始

從學生到很多一般的公民

其實都開始關注很多的公共議題

從2012反旺中、媒體壟斷

樂生療養院拆遷的爭議

大埔拆房子的爭議

還有太陽花公民的運動

一直到近來的反核電

你會發現從這一兩年來

好像公共正義不斷

公民們除了要走上街頭抗議以外

我們還要作什麼

這是我今天其實想要討論的問題

面對引發爭議的各種公共政策

好像只要政府提出各種的政策

很多人都會有意見

有支持有反對的

我們到底能做什麼

我相信這也是你們來參與

這個團體很重要的一個任務

我今天稍微談一下

這些公共爭議

爭議點原因是從哪裡來

大概有幾個原因

第二個其實倫理學家

他有提出一些判斷的方式

讓我們去判斷一個公共政策

或是一個政治人物的行為

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那我們簡單介紹

幾種判斷的方式

那我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

你們可以運用在

你們在帶領討論的時候

你們怎麼樣去討論一個問題

不管是要討論網路罷凌問題

還是其他公共政策爭議

第三如果要解構問題的話

我認為批判性思考跟道德推理

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那當然我們不可能上邏輯課

只是簡單的談到底怎麼來做

批判性思考

未來你們在帶領議題討論的時候

可以把這些技巧運用進去

然後一個論證就是

我要說服別人接受

我對於這個政策的立場

的時候

我要怎麼樣建構我的論證

或者我聽到一個組員

他分享了一個

他的論證的時候

我們要怎麼樣來評估說

他提出來的這個論證

好還是不好

最後我們來談談

面對這些爭議

我們希望化解大家對於

這個議題的不同意見

嘗試尋求共識

針對這一點

也有幾點可以提醒大家

我今天要分享的

如果就焦點討論法來講的話

比較是處於第三階段

到第四階段

也就是

我們已經了解了跟這個議題

有關的客觀事實

然後

我們也了解了這些

來參與論壇的成員

他們對於這個事件的感受反應

可是對於這個事件本身

我們要有一些詮釋

這裡的詮釋可能會涉及到

對錯、好壞的判斷

然後這樣才能幫助

我們做出一個決定

所以我今天介紹的內容

比較是處於怎麼樣從第三階段

進行到第四階段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公共爭議

當然會跟資源的匱乏有關

人的需求很多

大家都想要更多的資源

可是地球上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資源

就是這麼多

所以擬定一些社會福利政策的時候

可能會有爭議

像健保制度要怎麼分配醫療資源

也會有爭議

那這些爭議就是來自於

我們沒有無限制的社會資源

跟醫療資源可以分配

所以怎麼分配

大家就會有不同的意見

第二個

通常會跟人性上自利的考量有關

譬如說前陣子

大家在吵美河市的居民

他們抗議台北市政府

開展一個租屋政策

害得他們房價都下跌了

他們抗議的原因

來自於跟自己的利益有關的考量

第二個當然

石門水庫的水是不是可以只供給

桃園使用

當然地方首長有他的考量

可是他的考量比較針對的

就是他自己的選民利益

由此所產生的爭議

我們會說這個爭議的原因

是來自於自利的考量

第三個

其實爭議最困難的

是會有價值的衝突

我們會覺得

很多事情是很重要的

可是這些很重要的價值之間

彼此產生衝突

或者對於這些價值的排列

順序大家有不同看法的時候

就會產生公共議題的爭議

譬如說死刑存廢

就調查

台灣現在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

民眾贊成要維持死刑

但你也會發現

在學者的論壇裡面

反對死刑的理由

看起來是滿堅強

反對死刑的理由

他可能是會基於

一些人權的價值

可是支持死刑的

他可能會支持的是

所謂懲罰正義的價值

或是應報理論

你會發現這兩個價值衝突的時候

我們可能會對於死刑

要不要廢有不同的想法

蘇花高速公路要不要蓋

花蓮台東的人覺得要蓋

因為他們想要安全回家的路

他們想要交通便利

可是環保團體他更重視

自然景觀的價值

我們要留給後代

很好的一個山水環境

這兩個價值產生衝突的時候

要不要蓋可能就有衝突

離師大不遠的台大

最近為了人文館要不要蓋

也有很多的爭議

說要蓋的人

他們希望有更好的教學環境

不要住在危樓裡

可是反對的人會認為

大學的天際線很重要

就是樓不能蓋太高

你會發現

這邊也是兩種價值在衝突

當然同性婚姻合法化

這個爭議也涉及到很多

不管是宗教政治道德的理由

這些好的價值彼此衝突

通常這樣的狀況是

最常見但是也最難化解的

那當然很多的公共議題

會涉及比較複雜的

一些專業知識

對這些專業知識的了解

我們沒辦法全盤了解

對於這些事實認知跟判斷

我們認知上有侷限

譬如說核四廠要不要廢

你會發現支持跟反對的人

都提出很多很多的研究數據

如果我們不是本科系的人

看得眼花撩亂

也不知道誰講的才是對的

然後服貿到底要不要簽

你也會發現

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

社會學家講了一大堆的理論喔

對於這些

我們不太確定

到底誰說得比較合理

誰說得是真的

也會產生議題的爭議

面對這些爭議

我們要在解構議題的時候

第一個你要先了解

你談的問題

之所以會產生爭議

爭議從哪裡來

因為你了解了根源

你才有可能去化解

我用這個例子

來稍微說明一下

大家不曉得有沒有

注意到這個新聞

就是劉耀仁他建議

在艋舺公園

因為艋舺公園

如果大家去過的話

長期有很多的街友

或是有人俗稱遊民

整天都在那邊吃啊睡

當地居民其實會覺得有點受不了

可能是因為選民的陳情

他就建議說

拿探照燈每天把公園

打得非常亮

讓遊民覺得這樣不好睡

可以離開喔

因為他也提到說

很多夜歸女子

回家如果從捷運站要走回家時

經過那個公園她們都會很害怕

她們希望能夠讓這些遊民

能夠離開那個公園

劉耀仁不是第一個

這樣提出建議的

其實應曉薇之前也曾經有風波

我用一小段的影片

來讓大家了解這個爭議

當然劉耀仁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

大家當然一面倒的罵他

但是大家也不要忽略了

其實當地的居民的需求

也應該要在這個爭議中被正視

我們來看看

支持跟反對方的想法

注意一下支持跟反對

兩方面是怎麼說的

我是說我們也要注意一下附近

的居民跟商家的一些想法

那你在這個議題的爭議裡面

你會發現有兩派的說法

這兩派的說法

如果從我們剛剛談的

爭議從哪裡來

你可以發現

當然第一個

資源的匱乏是真的

為什麼遊民中心不能

每天24小時開放

可能沒有這麼多錢啊

你開放那個中心

要水要電要人員管理

你說那個錢從哪裡來

你說有沒有自益的考量

當然也有

社區居民關心

他們自己的生活品質

他們關心他們的房價

商家關心他們的生意

這個當然會跟

個人自益的考量有關

第三你說有沒有價值的衝突

當然有

照顧弱勢絕對是一個正義的社會

要做的

但是

一個城市要不要顧及那個區的

居民他們的不管是回家的時候

感覺到安心啊

或者是他們衛生環境的整潔

這些生活品質

也應該要照顧

這兩個價值產生衝突的時候

到底對於這個街友的問題

要怎麼處理就會有爭議

最後你會發現

其實在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

涉及很多複雜的知識

遊民真的都只是好吃懶做在那裡

不要回家嘛

還是說我們只要有蓋安置中心

就可以把他們帶去那邊嘛

其實這個問題涉及非常複雜

的社會學、心理學還有很多問題

這些問題我們沒有辦法

得到充分了解的時候

可能就會對這爭議要怎麼處理

會有疑問

這個問題出來了

先要請問各位

在這兩派的說法裡面

當然我會認為

灑水驅趕這樣是不對

用強光照射也不對

但是如果我們說

是不是要驅離這些遊民

或是要想辦法讓他們

離開艋舺公園

還是說你認為遊民他就是

可以留在這個公園裡面

就現場的各位來說

我們先調查一下

你們覺得在這兩方

的爭議裡面

你們比較支持哪一方的立場

兩個選項

一個你們認為

應該要讓他們離開這個公園

另外一個是

遊民有權力繼續住在那裏

請各位舉手表態一下好了

你們認為應該要想各種辦法

不管是透過社工

還是這些關心遊民的公益團體

想辦法讓這些公民離開公園的

請舉手

認為遊民他也是台灣人啊

當然有權力繼續住下去啊

贊成他們可以留在那邊的請舉手

比較少耶比較少

好請放下

有沒有人願意說說

譬如比較少人支持的

你的理由是什麼

有沒有人願意說一下

剛剛有四位

說一下嘛說一下

有嘛?

好來

麻煩你說一下

你是支持遊民可以留下來的

對不對

我會覺得就是說

如果你單純只是趕走他

那你是把這問題遮住眼睛

看不到而已

像是髒亂那一塊

或是擔心安全的部份

我覺得是可以協調的部份

單純只是趕走他我覺得

沒辦法解決事情

好所以你的理由是

你認為趕走他們沒有解決問題

你是把把他從萬華區趕到別的區

他可能就睡在別的地方而已

你的理由是沒有解決問題

還有人要補充嗎

剛才勇敢舉手的四位

雖然你們是少數

不表示你們的理由比較不好喔

有沒有人願意表達一下

你的理由是

我的理由就是那個遊民

他應該有那個人權

我覺得應該是要把他

安置在另外一個遊民的中心

你覺得他有一些人權

這個一些人權包括

譬如他有一些居住

或是社會福利的一些照護

我是覺得這是他們應該享有

這是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力

不應該用驅趕或者是灑水

這樣子對他是很不尊重的

當然驅趕不該用灑水

應該是可以用其他比較

權宜的方式

不要用這麼直接

而且又是在寒冬的時候

那麼寒冷

不送暖就算了你還潑他冷水

這樣的處置方式是不對的

是不對的

可是你剛剛提到

你覺得應該要想辦法

找地方收容他們

你也會覺得其實長期來說

是沒有要繼續把

他們放在公園裡的

對就是可以換個地方

不一定說是原本那個地方

也可以換個地方

不一定是要在那個地方這樣子

所以看起來你基本上

轉換一個方式

你也沒有要讓他們

繼續留在那個公園裡

如果說這個公園

暫時沒有辦法

先暫時移到另外一個公園

然後如果那個公園OK的話

再回到原本

我的想法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涉及到很多配套措施

要有一些配套措施

第一位同學也說

你移到別的公園去

其實也是造成

別的里的困擾

那我們剛剛比較多人是認為

要想辦法讓他們離開

這個公園

有沒有人可以給我理由

有三位舉手

一位先其中一位

我們還是先蒐集兩個願意

因為其實只是透過

他講理由的方式

我們才能夠分析

在這個爭議裡面

我們可以怎樣來解構這個議題

請說

就像我覺得

就像不應該20:51

不應該聚集在公園

因為那是公共空間

是屬於其他居民

因為其他居民也有權力在公園

可能

做一些休閒的親子活動

或是一些健康的

平常的休閒活動

那遊民的話

他們也有人權

我們不應該用潑水或是

強燈去那裡

應該是輔導他們

讓他們有些工作就業機會

比如說當工地的工友

或者是深入了解

那你們不願意工作

原因是什麼

幫助他們輔導他們就業

轉入正規的管道

然後他們有正規

然後他們就不會聚集在那邊

有正規的工作

我覺得他們是因為

生命有怎樣的瓶頸

以致於他們沒有任何機會

被社會稟棄

所以才只能聚集在公園

然後靠乞討或者是

睡在外面沒有辦法

有自己的居住權

我覺得這是有一塊社會的團體

要去給他們資源

輔導他們做這一塊

可是也要考慮到

聚集在那邊

會影響到居民的權益這樣

嗯好謝謝

其實現在有很多的

支持遊民的公民團體

其實他們也做很多

我不知道你們之前有沒有

看到一些報導

他們現在請遊民

可以去做當地的導覽

因為其實萬華區

現在很多的一些團體

他們在做那個

在地的活動

他們會找一些遊民

其實遊民他們對於那一帶

不管是歷史或是一些商店

的人文他們都很清楚

所以有一些遊民出來帶導覽

其實讓大家都覺得非常

的印象深刻

剛剛這邊這一組

也有一位同學舉手對不對

你們這邊雖然有三位

但是時間關係

我們請這一組的

麻煩說一下你支持的理由

其實支持的理由

他剛才幫我講了很多

包括輔導還有就業

其實包括102年的政策研發

有一組寫到second chance

那其實現在就是說

我們希望怎麼樣讓社會

企業來輔導這些

尤其國外很多都是社會企業協助

這些遊民找到他自己的專長轉業

有些遊民可能是戰亂

或是家裡有重大的幅變

所以我覺得說

協助他們就業

再來一方面就業

然後他們自己可以租屋

這才是最務實的解決方式23:09

因為畢竟沒有人喜歡住公園嘛

有地方就沒有人喜歡住公園

當然其實在研究遊民的團體

有些人真的是有地方住

可是他不想住

他要住外面

其實遊民或街友的問題

其實非常複雜

可是

我們剛剛也發現

在我們現在這個

討論團體裡面

就會有兩派不同的立場

可是事實上

你會發現

可能我們這邊討論問題的性質

還滿類似的

就是大家都還滿理性的

你們想到的

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

你們想到的都是要真正去解決

而不是把那個問題

拋開假裝沒看見

就是把他們趕走

反正不在我這個選區就算了

從這個問題呢

我們可以去思考說

不管是台北市政府

或者是一個國家

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

到底要怎麼判斷

從這邊呢

哲學家有幾種判斷的方式

可是在介紹這些方式之前呢

我首先要澄清一個迷思喔

很多人會說

為什麼我們要找大家來討論

因為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

對於這句話呢

我認為有一部分說得對

一部分說得不對

你要說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

那就問什麼叫絕對的對錯

假如你絕對的對錯

意思是說

只有一種答案才是對的

譬如說

我現在正在講台上

所以我講的就是對的

絕對的

你們都不要挑戰的話

那這句話講的是對的

但是如果你說

一件事情

特別是涉及到公共政策的

問題的時候

這件事情沒有對錯

那這就是很危險

因為假如我們今天在

這邊一起討論

遊民的安置問題

我們一起討論

怎麼樣遏止網路的罷凌

或是抹黑的問題

然後你說

這些政策沒有對錯的話

那我第一個興起的疑問就是

那我們幹嘛花時間討論

我們現在就閒著沒事

然後大家來這邊吃便當

所以你講你的我講我的

然後講完

大家都講的很對

拍拍手然後我們就可以走了

那就是浪費時間

更重要的其實是

一些個人行為會影響到別人

公共政策影響的人數更是多

這些事情怎麼可能沒有對錯

我們只能說

沒有誰的答案是絕對正確

可是我們之所以

要在論壇裡面討論

公共議題的爭議

就是希望聽聽誰的理由

比較合理

我們嘗試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

目前的解決方法

而這個方法

我們大家目前討論出來

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在解構議題的時候

你們要區分三種問題

一個是事實性的問題

譬如說

核電廠現在是多少燃料棒

這個是事實問題

有幾根就是有幾根

然後他呢最後怎麼處理

這就是真假的問題

在遊民的問題裡面

現在遊民有多少

那個里的資源有多少

補助金有多少

然後安置所可以

這都是事實的問題

你可以去判斷

他講真的還講假的

如果價值偏好的話

我可以說沒有對錯

而這個價值偏好

我說的是涉及私人的價值

譬如說我在選填科系時候

我想要念哲學系

啊別人都說你念那個沒前途

那出去找不到工作

但我喜歡唸這個東西

這是我的偏好

或者我喜歡吃什麼

我喜歡看什麼電影

聽什麼音樂

這些事情你不能說我對或錯

這是我個人的偏好

不影響別人

這就沒有對錯問題

可是個人行為或公共政策

就有對錯問題

我們就是要花力氣

來討論在這件事情上

到底誰對誰錯

可能大家會有不同的意見

可是不表示這件事情

沒有對錯可言

對錯來說就涉及道德評價

道德評價有幾個對象

第一個是個人行為

或者是公共政策

他可能是對的可能是錯的

那要提出理由

來支持

第二個我們可以去討論一個人

不管這個人是一般公民

或者是一個政治人物

他的動機

他的動機可能是好的

也可能是壞的

為什麼要把這兩類分開啊

因為人家告訴你

一個人的動機

起心動念是好的

可是最後做出來的行為

可能是錯的

例如說

你會發現很多慈善的志工

他們去偏鄉服務

他們抱著滿腔熱忱跟善念啊

但是他們去那裡啊

可能帶來一些文明的污染

或是在服務的過程中

其實反而讓受幫助的人

有些不舒服的感覺

好的動機可能

會做出錯誤的行為

壞的動機可能可以做

好的行為

這個也是大家要記得的一點

很多政治人物去訪問

那些災民都被人家罵

作秀

當你罵這個人作秀的時候

你認為他的動機是壞的

他可能是為了選舉考量

但是他做出來的行為

可能會是好的

譬如說去那邊發放慰問金啊

然後去協助協調當地災後重建

這個行為可以是對的

所以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

又把兩件事分開

你不要覺得說他動機壞

所以他做什麼都是壞的

這個我們等會會談到

一個推論謬誤

一個人是好人壞人

要根據整體品格

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

所以我們常常在聽到

在批評一些政治人物的時候

這個人開了一張選舉支票沒兌現

他缺乏誠信

所以就把他這個人完全抹煞

這也不對喔

你想想看

你是完美的嘛

沒有人是完美的

所以我們要依據

他可能有些地方是好的

有些是壞的

所以我們要依據整體品格

再來做評價

那在道德方面

我們當然分公德跟私德

這邊的公德不是指公德心喔

他指的是公共道德

也就是跟我的職務相關的

道德行為

那私德當然就是私人的

像譬如說很多名人去摩鐵

被人家抓到啊

那這個涉及的是私德

在這個社會裡面

我們要花多一點力氣去關心公共

希望媒體少報一點私德的問題

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公共議題上

那為什麼要討論道德的對錯

很多人會覺得

問法律就好

只是我們知道

合法不一定合道德

很多人他只追求

符合法律

法律只是行為的最底限

當我們要去檢討

這個法律為什麼成立的時候

你會發現背後涉及的價值

還是道德價值

是正義是一些人權的問題

所以道德才是

法律正當性的基礎

我們要去追

我們在一個議題裡面

要去討論的是

在道德上這是對還是錯

不要只停留在法律的層次喔30:44

雖然他在規範上

是我們比較常用的一個規範

那哲學家怎麼來做道德判斷

這邊每一種理論

都涉及很多的基礎

今天時間關係

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

讓你們能夠未來在討論

議題的時候能夠去

抓住講話的人現在談的

到底是什麼

現在談的是什麼

他的理由涉及的

是哪一個判斷要素

還有

如果他在討論完

有某一個要素沒有被提出來

那也可以引導討論的人

一起去思考

哲學家譬如說你看

有三大理論

第一個是效益主義

可能以前你們在公民

或是相關課程有談過喔

他是以行為整體的結果來

判斷一個行為是對還是錯

這是一個公共政策

那代表哲學家是密爾

再來是義務論

義務論強調的是要看動機

還有這個行為

本身具有什麼特性

代表哲學家是康德

當然還有John Rawls(羅爾斯)

他的社會正義論喔

他提出了兩個正義原則

效益主義他是以結果好壞

來判斷行為或政策的對錯

所以在這遊民的問題裡面

他要問的就是

我施行一個安置計畫或是

驅離計畫對遊民有傷害

對人權有傷害

可是對居民有一些好處

加加減減來看總和來說

到底施行哪一個政策選項

結果比較好

而且要注意

效益主義的效益原則

他關心的不是

單一個人的利益

他要關心的是受這個行為

或政策影響到的所有人

所有人你都要把他考慮進去

那這個當然是我們在實施

公共政策裡面非常重要的考量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

當然就是要照顧最大多數人

讓最大多數人有最大的幸福

他這方式是

假如我現在有幾個行為選項

或是政策選項

我們就來看

哪一個政策的結果施行下去

可以為整體達成最大的效益

那你當然就是要加加減減

去評估一下他就是道德上對的

其實Z > B並沒有問題

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時候

本來就是要考慮

所有的利益總和

那我們一定要付出一些代價

減掉我們要付出的代價跟成本

尋找一個能夠創造

社會整體最大利益的方案

考慮行為的結果

本來就是我們在討論一個

爭議議題的時候

應該要考慮的

譬如說

在核四廠存廢的問題裡面

你會發現很多人

支持他要繼續留

他主張的是經濟價值

一旦這個核電廠

不能夠繼續運用

不能繼續讓他營運的話

我們可能未來供電會有問題

我們的經濟可能會有問題

可是

你會發現很多人在談論這個

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

反正他不在我家附近的問題

核電廠不在我家附近

如果之後出事

好像也不會影響到我

可是我要享有

充分用電這樣的權利

如果你考慮的都是你個人

不是社會整體的話

那就會產生屏蔽效益

別在我家後院

手機基地台

我收訊要好

但是別在我家附近

核電廠我要用電

但是核災發生我不會受到影響

真的嘛

然後我要用電

只要不在我家附近

就沒有問題

那你這樣的考慮

就不是效益主義的考慮

你考慮的是你個人

你考慮的不是整體

所以在核電廠這個問題裡面

如果我們從效益主義的思考

模式來看的話

我們就是要考慮

到底

繼續還是廢掉他

到底哪一個會為整體台灣

能夠帶來最大的利益

當然效益主義有他的問題

也就是

當一些人權正義的價值

你要怎麼算

經濟價值你可以用GDP去算

可是

有很多無形的價值他非常重要

可是在效益的計算裡面

可能會被忽略

所以另外一派叫做義務論

義務論認為

一個行為或政策的對錯

不是只看施行這個政策

最後

有沒有Z > B

他認為我們還要去考慮

我們制定這個政策

或做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

康德有提出一個概念叫做

善意志

這當然有很複雜的理論基礎

我們只要這樣看

他所謂的善意就是

我今天做一件事情

我完全是因為我認為

這樣符合某個道德原則

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我才去做

我不是為了其他的考慮

私人利益啊

慾望啊

偏好啊這些

其實舉這個例子

也就是說

為什麼要誠實這件事情

如果以效益主義的考慮

如果我們只考慮結果

一個政治人物為什麼要誠實

因為啊

我會說如果你開出的支票

如果都能兌現的話

那選民相信你

你下次就會有票了

你就會繼續當選

這個是結果考慮

可是

對義務論者來說

誠實這件事本身就是對的

我為什麼要誠實

因為我很想要

去做一件對的事情

OK

我就這樣子去做

那可能就叫做符合他的善意志啊

我不是為了其他目的

我只是因為這件事情是對的

我就去做

那義務論認為

考慮動機其實是很重要

第二個他認為

如果要判斷行為對錯

我們要看這個行為本身

具有什麼特性

他有提出三個判斷標準

我只提出其中一個

叫目的式形式

是因為我認為

這非常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談人權

我們在談尊重

我們在談照顧弱勢的時候

我們在談的都是

不要把別人當成只是一個手段

達成你的目的的手段

不管這個目的

能夠帶給多少人

最大多數的幸福

因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尊嚴

都應該被重視喔

他說

你不但是對待別人

還有包括對待自己

絕對不要把人當成

只是手段

你要把他當成是目的

當成目的的意思是

你認為他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就是值得尊重的

判斷的方式

你看你這個行為或政策

有沒有把受這個政策

影響到的那個對方

當成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看待

通常我舉例我都會說

今天常常大家都在罵記者

特別是採訪一些

社會新聞的時候

常常會發現他們喜歡去

靈堂訪問家屬

他最喜歡問就是

你的父母親發生這個事

你現在心理的感想是什麼

你就會想要

啪啪給他

你就會想說

如果你家有人死了

你的感想是什麼

這種問題還用問嘛

可是你覺得這個記者

是不知道人家難過這樣問嘛

不是吧

他其實是想要得到某一種反應

對不對

因為他可能

看這個哀淒的場面不夠

他想要拍一些畫面

如果我們從這個

目的式行事來說

你會說

記者也許你為了你的工作

跟收視率

你想要這些畫面很重要

但是你有沒有把你拍攝的對象

當成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看待

很多人就會說

假如是你

你想要受到這種對待嘛

他這裡的問題就出在

你把別人當成只是你得到

工作上的肯定

或者上司的賞識

或者收視率的一個手段

你沒有把他當成一個有尊嚴

有價值

本身就值得尊重的目的看待

所以會很糟糕

所以在剛剛我說的

遊民驅離的問題裡面

為什麼不應該潑冷水

為什麼不應該用強光照射

因為那都不是把人當人看

的一個作法

你沒有重視他的尊嚴跟價值

那最後是John Rawls(羅爾斯)的

社會正義論

他的社會正義論是從一個

無知之幕的概念開始

無知之幕是說

當我們現在要一起討論

要怎麼制定一個

公共政策的時候

請大家要把自己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要把他矇起來

忘記你的出生背景

忘記你屬於哪個政黨

忘記你念哪個學校

忘記你自己是聰明還是愚笨

家裡有錢還是沒錢

你都忘記這些

然後我們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

要怎麼為這個社會制定出

最棒的正義原則

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

這些立約者會選擇

兩個正義原則

第一個是平等自由權原則

也就是這個政策必須要確保

每一個人所有人

都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力跟自由

這個包括了

政治自由良心自由言論自由

為什麼

基本自由

生命權財產權這些

第二個

他認為

其實我們就當代社會來說

不平等

事實上不平等一定會存在

每個人一生下來

聰明跟愚笨程度都不同

IQ都不同

家裡有錢程度不同

你的社會位階也不同

他同意可以存在

社會跟經濟的不平等

但是

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機會均等喔

也就是所有的社會地位

或者一些公共職務

應該要在一些公平的機會平等

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

所以

我不可以花錢

譬如在公司裡面

某一個人很優秀

我給你加薪可是我不讓你升職

這個就違反機會均等

我覺得在公共政策來說

比較重要的是差異原則

一個社會雖然存在

經濟上不平等

但是一個社會政策

要對社會最不利的成員最有利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

要照顧弱勢

你的任何政策

不能忘記弱勢族群

你可以優惠

這個政策可以造福某些人

可是他一定

也要對弱勢族群最有利

好所以在艋舺街友的安置問題上

你的政策一定要能夠考慮到

這些社會上的弱勢族群

然後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三個我們會建議大家

其實有時間可以去找一些書來看

他的背後的理論基礎

就是未來你們在討論時

可以拿來說服人家的

我只能做一個簡要式的介紹

也就是

當我要判斷一個行為

或公共政策的對錯的時候

這三大理論告訴你幾件事

第一個考慮結果

也就是施行現在的政策選項

有哪些好處利益

他要付出哪些代價

有哪些壞處

你在考慮的時候

一定要非常非常仔細

不能很片面很不完整的考慮

特別是公共政策

因為他的影響面非常非常大

那當然動機

我們為什麼要擬定這個政策

或者提案的政黨

提案的政治人物

他是抱持什麼樣的動機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考慮

他只是為了下一次的選舉嘛

還是他是為了更長遠的未來

還有行為本身

很多公共政策的爭議

都有涉及到弱勢族群的部分

你有沒有把這些弱勢族群

當成有尊嚴有價值的人來看待

那最後就是社會正義論

告訴我們

確保平等自由權

機會均等

還有差異原則的照顧弱勢

這三件事也非常非常重要

那你會說

這些點如果對同一個政策

有不同的判斷怎麼辦

一定會有這樣的狀況

很多時候Z > B

就有可能對弱勢族群不利

那這個才是我們在一個論壇裡面

要花力氣去討論

也就是在這個議題中

到底怎麼樣可以

兼顧

這是最好的狀況

不能兼顧的時候

我們要捨棄那一個考慮

那你涉及到某些

基本自由跟權力的議題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要放棄Z

我們可能要放棄社會整體效益

因為那個東西比較重要

在其他一些爭議裡面

可能這個東西就比較重要

那就是我們在論壇裡面

要花力氣去討論

可是

這樣子的架構

可以讓你更完整

全面性的去討論一個議題

而不會只是一直花力氣在討掄

政策的結果

只有這樣其實是不夠的

另外三個要素

其實也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這個呢

希望未來大家在做

議題討論的時候

能夠帶領你討論的成員

能夠更充分的去討論

此外我也稍微談一點

跟批判性思考

還有道德推理有關

批判性思考

現在已經是一個流行語

他們說這是所有人

所有公民都必須具備

但是批判性思考

我要說

他不是只是批判

不要忘了他是批判性思考

也就是很多人常常在罵罵罵

好像罵就是批判性思考

不是

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有一些基本態度

第一個是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意思是

不要問你什麼公共政策問題

你講的都是你在網路上看來的

因為誰誰誰這樣講

誰誰誰那樣講

那不是獨立思考

你可以看看別人講了什麼

但是你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判斷

常保懷疑的心

不是叫你什麼都懷疑

但是你要有合理的懷疑

你要去問

到底現在我相信的這件事情

有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支持

如果沒有

我不接受任何主張為真

而這件事情你要特別注意的是

特別要針對你本來

就支持的那個團體那個立場

你也要抱持這樣的態度

否則

很多人我現在加入某個公民團體

所以我的領導人講什麼都是對的

這樣子你也沒有獨立思考

你也沒有批判能力

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要去檢視

有沒有支持他的理由

他這個理由可以從很弱到很強

所以我們的相信程度

也不是只有兩個選項

就是相信跟不相信

他是一個連續的線段

越多理由支持

我越支持越相信

這件事情是對的

所以要不斷的去找理由

去討論

第二個

依靠理性的證據

我要提出我支持或

反對的論證

而不是只是靠激烈的言論

或情緒性的語言

來說服別人

雖然在政治問題的討論裡面

情緒性的話語

感人的音樂造勢

是非常容易打動人的

但是

那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反對你的人

不會被這個東西說服

你要提出強而有力的論證

第三其實就是

當然不要放棄思考的權利

雖然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

在關心公共議題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很多人還活在自己的小確幸之中

他就覺得討論這些問題太複雜了

政治太黑暗了

所以我們不要想

可是當你不想的時候

就是由政客來幫你做決定

因為最後還是會

做出一個決定

所有公共議題的決定

都是很複雜的

複雜的問題就沒有簡單的答案

所以對於任何的問題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

找尋我們認為最合理的答案

當然

我相信在座各位

也是沒有放棄思考的權利

你們才會在假日還來到這裡

當然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我們周邊還有很多人

放棄了思考公共議題的權利

我們要想辦法

讓他們能夠好好的醒過來

我認為就這幾個基本態度

那怎麼進行批判性思考

我如何做到不是只是批判

我有做到批判性思考

第一個

在跟別人討論議題的時候

你要能夠分辨

到底他的立場跟論點是什麼

他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

他的理由

支持跟反對的理由又是什麼

第二個

你要客觀的評估支持

正反立場論點跟證據

那這個也是我們在討論公共議題

裡面非常重要的

我可能對這件事情

有某一個我自己已經形成

的信念跟看法

但是你永遠不要忘記

你有支持跟反對的

你要去聽反對你的意見的人

他的論點是什麼

然後想辦法站在一個比較客觀

的立場來做評估

體會言外之意

找出錯誤或不客觀的假設

那這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講的話

不會只有字面上的意思

怎麼樣在裡面

他有沒有因為某些錯誤的假設

才形成這個說法

這點對批判性思考很重要

看穿讓論點比較吸引人的花招

那這個花招呢

就是我們常在建立論證

做推論的時候會有一些謬誤

待會我會舉幾個例

他會讓人覺得

你講的話好像是對的

但其實

他的論證其實是有問題的

更深入更有系統

去思考一個問題

也就是

事情不要只看一個面向

每一個面向都要能夠思考

我剛介紹那三個哲學理論

也是為了讓大家更深入

更有系統去思考

未來要討論的議題

根據具體跟合理的假設

才去決定這個論點

是否正當可信

因此

在論壇的討論過程中

特別是帶領的人

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

因為

你可能有你的意見立場

但你隨時要抱著

假如反對方的論點更可信

我可以改變我的想法

那這樣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

那最後

表達個人觀點的時候

能夠條理分明

足以說服他人

那我認為這也是各個論壇裡面

其實希望能夠培養公民

具有的素養

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

我常會發現

當你問他一個問題的時候

他可以慷慨激昂的去表達

他腦子裡在想什麼

那這樣的話

當然就比較容易說服我

可是有些同學比較簡答式的

他可能有理由

可是他可能講兩句就講完了

他可能腦裡有很多想法

但是他沒有辦法

有系統的表達出來的時候

就會缺乏說服力

常常就是邏輯課裡面那些PQR

不是

其實在公共議題的討論裡面

論證就是一個

我提出理由跟證據

來支持我對於這個議題的

立場跟主張的過程

我怎樣

本身那個證據是真的

而且非常充分的理由

來支持我的主張跟立場

這就是一個建構論證的過程

每一個公共議題的討論

就像我剛剛問你們對於

艋舺公園的街友問題的處置

你們

剛剛有同學

也是在建構一個論證

他有一個他的想法主張跟立場

然後他提供理由

整個論壇的進行過程中

就是要去挖掘更好的

證據跟理由

來支持我們認為這件事情

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決定

所以論證就是一個

從推論到結論的過程

我知道這次的論壇

可能會是針對網路的問題

因為楊又穎的自殺

最近在網路論壇上

其實大家一直在討論

也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在評估

我們要不要採取網路實名制

對於這個問題呢

如果我們要從批判性思考

跟論證建構來看的話

你要怎麼樣來討論這個議題

那我先說論證的建構方式

這邊有幾種方式

這個方式都可以拿來

討論各種議題

可是我現在舉例來說

我就先用網路罷凌

跟網路實名制這個議題

來做討論

那當然你們在講座裡面

其實也有一些其他觀點

我要怎麼樣去談這個問題

我建構我論證的方式

我可以提出哪些理由來說服別人

第一個是引例

我引述一些事例

來證明我現在在討論

我在講的這個例子

符不符合道德原則

譬如說怎麼樣的原則呢

我們認為

侵害言論自由在道德上是錯的

這件事情大家都可以同意

對吧

然後我就去討論某個議題

譬如說大家現在在檢討

這個靠北部落客

他這個網站到底

應不應該繼續存在

或者他們這個發文系統

因為是透過某一個平台

所以可以讓你達到匿名

那我可以說

如果你限制這類匿名的

批評的網站

我們認為你這樣子做

就違反的言論自由

他侵犯言論自由在道德上錯

我舉一些例子

你可以用這個網站例子

你可以用國外例子

就是舉一個例子

然後以他違反或符合

某一個道德原則

來做為你論證的基礎

第二個

反過來喔

假如我今天是要說服你

接受某一個道德原則

叫通則

那我就提出各種各種案例

譬如說

我要討論言論自由

絕對值得捍衛

這個原則

我就舉很多很多例子

我可以去舉一些集權國家

他們對於網路的管制

害大家要翻牆啊什麼的

這個你覺得對嘛

覺得有錯

你認為一個國家

可以限制人民

在公共議題上的談論嘛

你贊成嘛

你一定反對

我舉出一些實際的案例

讓大家形成共識

最後我們就可以推論得出說

你看

言論自由的確保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要接受這個原則

第三種

你用反駁別人

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是反例

我提出一個特殊案例

來證明你的論點是錯的

譬如說在言論自由的問題裡面

很多人會認為

言論自由就是要讓人民有

講任何話的權力

這是他的論點

他也提出了一個原則

這時候我只要舉一個反例就可以了

譬如說

密爾

就事我剛剛提出那個效益主義

那個代表人物

他在談論言論自由的時候

他就有說

言論自由要以

不傷害他人作為底限

假如你今天的言論

確實傷害到別人

那就不是你可以講的話

我怎麼舉反例

言論自由大家都舉例

我不可以在一個擁擠的

譬如說我不可以在

看小巨蛋的演唱會

我可不可以突然大喊說

失火了

你這樣突然一喊

可能大家很害怕

然後沒有確認狀況

互相推擠就會死人了

怎麼辦

我在那樣的場合裡面

我不能大喊失火了

這就表示言論自由不保障

你有講任何話的權力

必須以不傷害他人作為底限

所以反例的方式

就是你提出一個案例

來證明他的那個

普遍性的原則是錯的

言論自由並不保障

你講的任何話

這些話必須不傷害他人

第四個

我可以反引例

就是

對手講了某一個道德原則呢

他也舉了一個例子

可是我就要說明

你講的這個例子

其實並不屬於這個道德原則

譬如說在網路罷凌

跟網路實名制的問題裡面

很多人會說

如果今天政府管制的是

不負責任的謾罵批評

甚至是抹黑謠言的話

這個不叫做侵害言論自由

這個是反引例

因為對手舉的那個例子

你就跟他澄清說

你這個例子其實並不屬於

侵害言論自由

這叫反引例喔

這也是一種論證方式

最後

引用事實喔

也就是

你在支持或反對

某一個立場的時候

你可以引用一些科學研究證據

你可以運用一些統計的

民意調查

或是一些社會科學心理學家

他們所做的調查的結果

或者其他的一些研究

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譬如說近來大家在網路上

在討論網路實名制的時候

很多人會用韓國的一些

他們從2007一直到2012

他們曾經實施過

不同階段的網路實名制

然後現在已經沒有了

那很多人就會引用

他的學者調查發現

他們實施這個網路實名制

當然是為了遏止網路上的

不當留言

但是最後發現

遏止的留言減少的數量

可能只有百分之一點多

可能不到百分之二

然後也很多人會去引用

他們實施了以後

在一些部落格上的

參與討論人數明顯下降

他們的一些數據

也有人再指出說

後來他們

為什麼這個網路實名制

會有這個駭客去侵入這些

網路平台

去竊取個人個資的問題

這些你都可以運用

引用事實來支持或是反對

這些都是在提出論證

說服別人的時候

我認為很好用的一些論證方式

未來你們再作任何討論的時候

也可以在適當的場合

去運用這些論證方式

今天大家一起來討論

某一個人提出了言論

你覺得他提出了某一個理由

來支持或反對我們現在

在討論的這個議題

我又怎麼樣來評估

他提出來的論證是好還是不好

因為好的論證

最後就帶領我們接受

他的那個主張立場

不好的論證

我們經過討論以後

我們就要能夠形成說

這個論點不好

所以我們就不用再考慮他

在評估的時候

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

當這個發言者講完話以後

或者你在網路上看到某一個人

他寫了針對這個議題

的一個文章以後

你就問

你自己同不同意說話者的看法

假設你同意的話

那你不要忘了

我說批判性思考

不是只有一直在增強

自己原先的信念

你一定要去看

反對的人有沒有合理的論點

如果你同意講話的人的立場

你要不要去蒐集

反對這個立場的有什麼論點

可能反對論點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

你要怎麼能夠回應

這些反對論點

唯有你自己的立場

有很充分的理由可以支持

而且對於反對你立場的所有論點

你都能夠適當的加以回應

駁斥的話

你的論點才是值得接受的

假設我不同意這個寫文章

或是講話的人的看法

你可以做什麼

你就會去思考

對方的推理哪裡有問題

這分成兩個部分

在一個論證來說

我們會檢查他的推論形式

這個是演繹論證

他在論證形式上有沒有錯誤

這個部分大家可能要去上

翻一點邏輯書

因為錯誤的推論形式

非常非常多

那我只說比較常見的

就是

跟條件假設有關的推論

假如有一個人的命題是

如果 A 那麼 B

然後呢

他的推論就是

今天 A 不成立

所以 B 不成立的話

這是一個推論形式的錯誤

那另外一個反過來

一樣是如果 A 那麼 B

有人就說

既然後面這個成立了

所以前面也成立

這個也是一個論證形式的錯誤

基本上

我們在作公共議題討論的時候

如果犯了這個錯誤的話

他根本就不合邏輯

就已經不用進行其他的檢視了

那如果是歸納論證的話

通常會犯的推理問題就是

前提不足以支持結論

舉例來說

譬如說很多的統計調查

常常是有問題的

抽樣的人數不足

或者抽樣不具有代表性

那麼他的前提

就不足以支持他的結論

今天我重點不會放在這裡

我要討論的其實是

通持我們都是要去檢驗

講話的人

他的這個理由或證據

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們要怎麼樣

來思考這件事情呢

假如我不接受

這個說話者的看法

我可以挑戰的就是

我認為他的

一些理由跟證據是假的

可以再進一步思考幾件事

第一個

他所提供的這個訊息來源

可信度如何

特別是在網路上看到的訊息

你也知道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你一定要先確認

你看到的東西是真的

所以現在很多人會告訴你說

你要怎麼樣去評估

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些訊息

的可信度

統計數字可信嘛

這個特別要運用在

台灣很多媒體在作民意調查的時候

你會發現

不同的媒體做出來的那個統計

對同一件事的那個統計數字

是可以有顯著差異的

不同家媒體有顯著差異

那你就要去問

他的這個統計數據是誰

進行調查

他的抽樣方式是怎麼樣

這個統計數據得出來

到底可不可以相信

這邊有一個基本原則

我們在討論一些爭議

的議題的時候

所謂好的理由

是能夠說服大家的理由

而這個大家包括

反對你的立場的人

因此

你要讓你的理由是

大家都聽得懂

而且大家都被說服

是真的理由

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是只是講給自己人聽的

如果你的理由是

大家都這麼認為

那你可能會有訴諸群眾的謬誤

假設

有些人喜歡引用一些名人

學者的話那你也要注意

不是我只要標示這句話是誰講的

這句話就是真的

你要把他背後的理由

能夠翻出來

你只是把人抬出來

當做支持你的理由的

一個憑藉

這是不夠的

那會犯因人舉言的謬誤

也就是

只要是這個人講的

什麼都是對的

這不見得喔

我們要去檢驗

譬如說

這個人在評論這個議題的時候

他有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

他有沒有欺騙人

或做宣傳的動機

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不會只因為他說了

那件事就是真的

這邊有兩個謬誤

事實上呢

哲學家其實歸納出更多的謬誤

都可以應用在

我們對一些時事議題

或是公共政策的討論

這就是我們第五個要去評估的

假如我不同意他的話

他的推論形式沒有問題

他的理由我目前找不出假的

那你還可以再檢驗

他的論證有沒有犯一些推論謬誤

我如果再公共議題討論裡面

常見的是這幾個

錯誤二分

滑坡論證

積非成是

因人舉言

就是我們剛剛說過

因人廢言

亂推因果

跟以偏概全

我不可能仔細去介紹

其實現在有很多介紹

這些推論謬誤的書

跟課程

你們可以進一步去研討

可是我可以

從幾個時事例題來看

什麼叫做錯誤二分

這是我在PTT上看到的一個討論

這個人討論的就是

民進黨主席目前要出來參選

然後呢

他的論點其實就是說

他在極統反統畫出兩個極端

他認為他就是什麼什麼策略

就會

國民黨就會往極統那個方向靠

什麼叫錯誤二分

我認為事情只有兩個選項

那 A 跟 B

然後 A 非常非常遭

所以你要接受 B

這叫錯誤二分

因為我說過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事情絕對不會只有二分

能夠清楚二分的事情太少太少

那你如果訴諸這種錯誤的二分

就是一種推論上的謬誤

那假設你在討論過程當中

有人用這樣的方式

要能夠適當的去予以澄清喔

是不是有其他選項

那當然滑坡論證是最多用的

例如說在網路實名制

跟網路罷凌的討論裡面

其實有人會訴諸滑坡論證

滑坡論證有好的滑坡跟壞的滑坡

譬如說很多人認為

實施網路實名制

可能會導致

進一步管制範圍越來越大

那也是一種滑坡

但是假如我有足夠好的理由

可以支持

這個效應是可能發生的

那他是一個好的滑坡

可是我們公共議題的討論裡面

看到比較多是壞的滑坡

也就是他認為

如果你通過了某一個東西

就會進一步的一直一直

骨牌一直推下去

推到最後你會完全完全不能接受

那譬如說

台灣前陣子對於同性戀合法化

的政策爭議來說

你可能會看到

有一些反對同志婚姻

合法化的論點

是屬於壞的滑坡

因為他最後會推到讓你覺得

非常難以相信那是真的

我們比如開放同性戀可以結婚

就會怎樣

最後呢可能會有人獸交

可能因為都生不出孩子

所以人類會沒辦法繁衍後代

少子化問題會非常非常嚴重啊

那個就是一個壞的滑坡

假如你認為那是壞的滑坡

你就必須要證明

為什麼這個骨牌效應不會倒到

你說的

最後非常糟糕的那個狀況

所以滑坡論證是一種

常常被提出來的論證方式

但是要去區分

這個骨牌效應

有沒有理由支持他

確實會發生

如果沒有

這就是一個壞的滑坡論證

什麼叫積非成是

其實這是討論政治議題裡面

最常用

政治人物最常用

他又稱為你也是

就是呢

當別人指責我做錯某件事的時候

我就會說別人不是也這樣做

好像集到兩個錯誤的事情

就會換到一個對

兩個錯誤等於一個對

我舉的其實是林明溱縣長

他在談廬山問題的時候

他提出來

他說他要站在民意這邊

他要貼近民意

他說你想想看喔

台灣有三百多處的地質敏感帶

你為什麼只講廬山

還有青境這些民宿業者

都經營二三十年了

你為什麼都只講青境

這個就叫做積非成是

是因為

廬山到底可不可以

再這樣繼續開發下去

問題在於

這件事情本身

他到底是不是敏感帶

然後他蓋了這些東西

對地質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傷害

你不用指說還有三百多個地方

也是這樣子做

提到三百個非

不會成就你這裡是是

所以這是一個不要拿來運用

的一個論證的方式

就是別人也做這樣錯誤的事情

第二個叫亂推因果

在因果的推論上

你的原因跟結果之間的連結

太弱

那特別是某一些魔咒啊

你也知道政治上

對於總統有一些魔咒

你跟他握到手你會怎麼樣

那事實上

假如你沒有科學證據

這是確定的因果關連

不要把他拿來當做你的論證

的任何一個部分

因為這就叫亂付因果

譬如這個報導裡面提到

他為什麼會選上

因為總統選前只有到南投來一次

而且是好幾個月以前的事

記者認為他對於這個魔咒

心有餘悸喔

這就叫做亂付因果

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推理

不要用他握過誰的手

來做為你支持

或是你講任何事情的一個依據

什麼叫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就是我在抽樣的時候

我只抽一些很少數的案例

我想要推出某一個主張

或者我用某一些刻板印象

去推論某一個主張

這叫以偏概全

因為他這邊報導裡面提到說

他對於專家學者

所做的地質調查結果

他不相信這些專家學者

所作出的調查

他說你們些專家如果真的是專家

那應該早預料到小林村會滅村

怎麼不早提出來呢

怎麼不早講

你們專家預測的

沒有一項是準的

從來沒有準過

發生事的地方

從來沒有預測到

而預測到的地方

從來沒有發生意外

那為什麼叫以偏概全

就是這個專家學者的調查結果

你當然可以挑戰

但是你不能用

他沒有預測到小林村滅村

就去推論他們的

所有預測都是不準的

那這就叫以偏概全

在公共議題的討論裡面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太少數的案例

就要去推所有或是怎麼樣的時候

這就非常危險

不要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什麼叫因人廢言

這也是婉君們常常做的事

我們就是很不爽某些人啊

所以

他講的話我們全部都不要聽

所以也就是在你的報導裡面

就是批評的罵發言的那個人

或是提出政策的那個人

有多糟糕

這就叫以人廢言

一個很糟糕的人

他也可以提出一個

很棒的政策

我們要討論的是這個政策

這個爭議事情本身

不要針對這個人本身

去做攻擊

所以因人廢言又叫人身攻擊

好譬如說

最近在討論網路實名制

談網路罷凌

很多人很不喜歡吳思樺

就會說

罷凌教育的人沒資格說三道四

他有沒有罷凌教育

這個我們要討論

更重要的是

請針對他的發言內容

跟他提出來的政策來做討論

你攻擊了這個人

並不表示

他的論點就不值得相信

這個也是

反網路罷凌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要只批評發言的這個人本身

去討論事情還是比較重要的

那這些推論的謬誤

其實

一定要去避免

那當然如果你在論壇的過程中

有人因為情緒化的發言

你也要去適當的澄清

其實這樣並不是

討論爭議議題

比較適當的方式

我們進行論壇

討論這些公共爭議的最後目的

都是能夠希望化解彼此

之間的歧見

最好的話我們可以尋求共識

我認為這邊有幾點要提醒大家

當然你們下午的場次

有很多實際經驗的交流

可是我只就一個原則面

跟態度面來去思考

第一

釐清你問題裡面的重要概念意涵

這樣才不會各說各話

例如說

你要反網路罷凌

可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在討論

到底什麼是罷凌

這個概念如果不弄清楚

那麼我們就是各說各話

不是只要在網路上留言批評

那就叫罷凌

罷凌有他一定的構成要素

不能只是因為最後

造成這個人自殺了

所以那就叫罷凌

或是最後造成

這個人心裡很難受

那就叫罷凌

要把這個概念先定義清楚

你們至少要一起討論出這個概念

才能夠進行後面的討論

還有

即使你確定他是一個網路罷凌事件

那你裡面在談的

到底是一個嘲諷性的言論

還是根本就是假的

是抹黑是造謠

或是他是涉及到歧視弱勢族群

的言論

你們也要把這個分清楚

否則也是各說各話

因為呢

如果是造謠抹黑

現行法律已經可以規範了

那我們現在要再增加的

是針對哪一類言論的限制

那這個我認為也是要把他

先分清楚

第二個

譬如說大家現在在吵言論自由

我剛說過

其實

言論自由一般大家並不認為

他是可以為所欲為

那你的限制在哪裡

還有

當你支持言論自由的時候

你是反對言論免責嘛

還是你也支持言論免責

也就是

很多人會認為

我有發表我對某一個人

某件事的看法

但我也會為我的網路言論

負起責任的話

那我就沒有支持

言論免責喔

當把這些概念定義清楚

才會使得我們在

討論爭議的問題的時候

能夠減少很多很多的歧見

也不會各說各話

第二件事情是避免團體極化

我也是認為這是現在的公民

審議論壇

要特別重視的一點

什麼叫做團體極化

團體極化就是說

我們現在一群人來討論一件事情

來討論的時候

我們一開始都有抱持

我們對於這件事情一開始的立場

而討論的結果

會使得我們朝向

我們原先的那個立場

越來越堅定

這個叫極化

通常會出現這個問題的狀況

來參加這個論壇的人

本來就是志同道合者

都比較傾向支持或反對的人

那你們一起坐在一起討論的時候

最後只會更強化你們原先的立場

你們看不見反對的論點

這件事要怎麼避免

當然

主辦單位在找參與論壇的成員

要能夠盡可能找到支持跟反方

支持的一方跟反對的一方

讓群眾原本帶來的意見

就可以有正反兩邊的論點

那假設在帶領討論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們可以做的是

不要一直去放大跟強化

已經很強的那個論點

你要讓反對的那個聲音

也要有機會可以說出來

然後能夠充分的表達

你要盡可能去平衡那個論點

因為今天既然有爭議

就是支持跟反對都有

可能有合理的論點

我們不是為了只是找

志同道合者

大家講完對

我們原本講的就是對的

這樣其實不是審議論壇要做的事

我們要深入去了解

不支持你原本那個立場

反對你的人

他有哪些論點

是不是合理的

那我們一起來

客觀的評估兩邊的論點

誰比較合理

這樣才有可能化解

彼此之間的歧見

問題的時候

你會發現很多人在談配套措施

可是你也會發現

這件事情不是只有採取

遊民支持團體的立場

或完全採取居民的立場

其實中間有很多配套措施

是我們必須要討論的

審議論壇並不是促進不同立場

之間的論點交換

我們不是為了只是來這邊辯論或吵架

我們是期望透過

你提出你的論點

我提出我的論點

你提出你的困難

我提出我的困難

我們想辦法在中間

能夠找到一個

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識

假如這個歧見是不可能化解的話

那當然

某一些爭議

有可能藉由事實跟理由的澄清

最後有一方會承認

原來我想錯

當然你有可能

最後採取其中一方的立場

可是

很多公共的爭議都叫做合理的歧見

合理的歧見就是

支持方跟反對方

都有非常合理跟充分的理由

那這時候

作為一個論壇的引導人

那你就要引導雙方能夠做出

一定程度的退讓跟妥協

針對遊民這個問題裡面

假設你支持讓這個遊民

繼續留在公園裡面

那你這些遊民的團體

是不是要輔導他們

如何改善一些衛生

或是能夠讓這環境

是比較整潔的比較安全的

那居民這邊

你是不是也要能夠

做一些退讓跟讓步

而不要完全要堅持

按照你的方式走

最後

其實我認為困難的問題

其實都不太可能藉由討論

假如我們這邊有

堅定的支持者跟反對者

不容易最後我們討論完

然後拍拍手

我們已經達成共識了

我們認為怎樣做就是對的

這件事不容易做到

假如我們最後審議的過程

不能得出共識

那我們討論有什麼用啊

那我認為

其實就審議民主的概念來說

充分讓正反立場能夠表達

能夠互相了解的過程

其實是很有用的

會有幾個效果

第一個集思廣益

當支持跟反對者

都提出了不同的論句以後

有可能可以改正

我們對於一些錯誤資訊的認知

這個改正的過程

可以幫助我們一起找到

更禁得起檢驗的觀點

或者

我們甚至可以

能夠構思出

除了現有的政策選項外

其他政策選項

他可能會讓我們有新的想法

第二件事情

我認為一個好的審議跟討論

能夠有教化效果

教化什麼?

如果能夠是理性的

針對議題本身做討論

能夠好好的傾聽別人的理由

去交換意見的話

我們對於反對者的立場

我們可以了解

我們也願意尊重

他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立場

他背後所帶有的理由是什麼

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相互攻擊

然後人身指責喔

我認為這在討論過程中很重要

可以有言論交鋒

但不要變得爭鋒相對

第三個是轉換效果

其實參與越多的公共議題

的論壇討論跟審議

比較能過轉換

自己比較利己的想法

願意從公共利益的觀點

來討論問題

而且你也會發現

當支持跟反對的人都在那的時候

你要用只能說服自己人利己的理由

是很難說服別人的

我們必須要從比較整體

公共利益的角度

你才有可能說服別人

所以整個討論的過程

可以讓我們轉換

原本比較利己的想法

轉向公共利益的思考

最後呢

是正當化的效果

即使我們最後得不出共識

但是如果再討論過程當中

我的觀點有充分的被聽到

我們有經過討論

最後即使哪個決議

不是我支持的

我也比較能夠接受

最後的那個決議

所以這個審議跟討論的過程

他可以提高對方的

決議的正當性

還有可接受度

特別是到最後

還是不能同意那個政策選項的人

他會知道

至少我的意見在決策過程中

有被考慮到了

那我認為即使最後不能得出共識

但好的審議跟討論

是很有用的

其實我認為即使在是在台灣

其實放眼全球

你會發現有太多太多議題

所涉及的歧見

要化解真的很困難

我們已經很難說

所有人都共同支持

某一個立場

可是正確的解構

現在產生爭議的這個議題

我認為他是化解歧見

最重要的第一步

如果你連問題的解構都錯了

那後面的討論

真的就很難有建設性的意見

如果我們要讓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可以化解歧見

其實我覺得我們需要很多

進一步去增強自己的

思辨工具跟思辨能力

充分的傾聽

能夠好好的跟

支持你的跟不支持你立場的人

好好的對話

我覺得才有可能

邁進共識喔

共識不是必然可以得到

但是透過這樣好的討論

可以往共識的方向走

那這樣的討論

我認為其實也是大家

參與這個團體的

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更公平更正義

也讓我們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所以

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以上就是我對解構議題的介紹

那不曉得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

arrow
arrow

    John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