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現在30多歲,實在沒做過啥大事,也不是號人物,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事。

但我始終記得有這麼一份課堂報告,令我感到驕傲!

那是2006年"口語傳播專題研究"課程的課堂報告。

大學時我愛打電動、愛混社團、書念得極不認真...

所以每一次的書面報告,總是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寄出!(現在念研究所也是XD可我不打電動囉~)

寄出報告後一陣鬆懈,隔天若有課程,八成是爬不起來的(緊繃後要放鬆啊~)

某天一如往常一不小心蹺課後在校內亂晃時。

乙班同學見面時突然說:早上沈媽有提到你耶!(沈媽課很優,但經常開在早八)

此時我心想不妙:提到我,是太常蹺課被發現了嘛?糟糕糟糕~

帶著擔心害怕又有點罪惡感的焦急心情,我趕緊問:提到我什麼,沈媽說要當我嘛?

同學:沈媽說你報告寫得不錯,要我們參考。

我瞬間從地獄飄飄飄地飄到天堂,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內心雖然爽爽的,但嘴巴還是說:沒有啦,大家都寫得不錯。(虛偽+做作+客套)

突然回想起這段往事,興致一來就把舊資料給翻出來了!


  • 在「媒體融合:新聞傳播業的新趨勢與新挑戰」 一文中,作者指出有所謂「新聞採訪技能融合」、「 新聞敘事形式融合」的新趨勢。你同意這種趨勢已經存在了,甚且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嗎?不論你同意與否,你認為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中,討論新聞資訊品質,有哪些標準,最該納入考慮?

對於「新聞採訪技能融合」、「新聞敘事形式融合」此一新趨勢,我認為是存在的。至於是不是大勢所趨,我抱持懷疑態度。

隨著科技進步,成為一個記者(或者應該說是「資訊傳播者」)所需的門檻不斷降低。只要他買得起一台數位攝影機,擁有一支錄音功能的隨身碟,還有一方小小的網路發表空間,那麼,他就是一個記者,一個資訊傳播者。

如果他更有錢一點,他或許還能添購一部DV,註冊一個大一點網路影像分享空間,然後在某大入口網站打打廣告,那麼,他就是一個有點專業的傳播者。而他如果更用功,去學如何製作flash動畫,在這資訊時代我們或許還會給他一個雅號-影音玩家。

這樣的一個人,當他想傳達一些理念及想法時,很自然地,他會選擇能帶給「他的閱聽人」最大震撼力的方式,以達成其目的。不論其目的是娛樂他人、是傳達某種價值,或者是賺錢。

當我想將一張紙變成兩張時,我該怎麼作?手邊有剪刀時最好,因為一剪下去就是兩半,又直又漂亮;沒剪刀時有小刀也不錯,輕輕一劃,了不起稍微歪一些些,但還是平平整整。手邊沒剪刀也沒小刀怎麼辦?那就用手撕吧!反正我還是達到我的目的:將一張變兩張。

以方便和效率來說,媒體融合可以使得資源更加有效的運用,跟我使用剪刀來裁紙沒兩樣。融合是有益的,是明智的,因為他降低了成本,這將使他更能夠在市場上生存下來。

在我看來,「媒體融合」不是個大問題,只是訊息傳播的方式、手段不同,但是最終目的,都是要傳達訊息給閱聽人知道:有事情發生了,我希望你知道這件事,去關心這件事。什麼方式最能讓你去關心發生的事,什麼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以結果論來說,只要能達成目的就好,不論過程如何,用的手段為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完成目標!

將媒體當做工具來看,媒體融合不會是個大問題,若有問題發生,那也是發生在使用工具的「人」身上。一旦使用媒體工具的人主導議題,達成個人私欲,那麼,問題就發生了。

以當前媒體環境來論新聞資訊品質,我想,與大眾利益以及社會關懷是最該當成標準納入考慮的,畢竟,新聞是作給大眾看的,對於大眾利益切身相關的事情如果不列入考量標準,那新聞似乎沒啥存在的意義了。

在這個由「人」所構築的社會之中,若缺乏人性道德面的社關懷,那對社會來說,所謂的媒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但十分可惜的,現在把持媒體的人,往往以個人利益為取向,所以產生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令人遺憾…


--傳說中的分隔線--


回頭看2006年的這篇文章,內容其實不值一看...

沒有論點可言、舉證資料不足、沒有精闢見解,實在沒什麼特別值得參考之處。

唯一可取的,大概是文字表達還算流暢。

但就這麼一個優點,沈媽也總是不吝於讚美學生,給予學生溫暖。

記憶,就是這麼微妙,總讓人在某些時刻,回憶起一些發生過的故事...

2006-2016,轉眼10年。

親愛的沈媽,希望您在天上一切安好!

想起您的肯定與溫暖,總能讓迷惘的學生有動力繼續走下去。

寶貝蛋 忠彥敬上

arrow
arrow

    John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